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IM体育汽车文化 那些隽永时光——自行车轮上的生活
IM体育汽车文化 那些隽永时光——自行车轮上的生活在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,自行车曾是人们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,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。自行车与生活,有着怎样的联结?相信每个人都有着与自行车相关的故事和记忆IM体育APP下载。它承载着很多人的童年时光、青春芳华、亲情记忆……骑上自行车的人们穿梭在大街小巷,或是欢快热烈,或是匆忙奔驰,或是美好期待……车轮悠悠转动,转出时光的车辙,“叮铃铃,叮铃铃”那清脆的铃声,将我们带到那个年代。
北京汽车博物馆“从突围到辉煌——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专题展”,车轮上的中国展示“自行车王国”景观
19世纪中期,自行车进入中国,当时被称为“脚踏车”“自由车”等。1868年,据《上海新报》记载,上海街头已出现了自行车。1897年,原来设摊修理马车、人力车的诸同生在上海南京路开办了同昌车行,这是中国第一家自行车商行,经营自行车及零配件。1898年1月28日的《申报》报道“泰西(欧洲)向有脚踏车之制,迩日此风盛行于沪上,华人能御者亦日见其多,轻灵便捷,其行若飞。”同年4月1日《申报》以《脚踏车将来必盛行说》为题作了头版社论。1911年,《中国旧海关史料(1859—1948)》所载海关数据中,自行车首次归为“交通工具”大类一栏。同年,上海市邮政局从英国购入100辆自行车,用于投递邮件。
1924年,上海同昌车行采购国外自行车机件,请英国伯明翰自行车厂商进行装配,制成同昌“飞马牌”自行车,图为“飞马牌”女车广告
初期,自行车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街头时有出现。自行车输入之初,“使用的范围很是狭隘,不过供私人游娱之用。后来邮政电报两局,为传达电信迅捷起见,开始采用。一般学生及洋行华员,用作往返的代步,用途渐广。”1940年,上海永久的前身昌和制作所开业,当时生产的自行车规格均为26英寸,车身为黑色油漆,牌号“铁锚牌”,年产3000辆左右。1945年之后,我国自行车由经销时代步入能独立制造的民族工业时代。
抗战之后,百废待兴,各行各业对于自行车的需求与日俱增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受多方面因素影响,自行车供应紧张。1949年底,我国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.5万辆。1950年,我国第一个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“飞鸽”在天津诞生。1956年,我国第一辆自行设计、制造的公制标定型自行车——“永久”28英寸PA型男车制成,标志着我国自行车工业开始走上了一条自行设计、自行制造的道路。1958年,上海同昌车行制造厂、亚美钢圈厂等267家单位合并,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,生产“凤凰牌”自行车。1960年,北京成立第一家自行车厂,后改称北京自行车一厂、北京自行车总厂,生产“火炬牌”自行车,后改为“燕牌”自行车。
1956年,我国自行车行业第一辆自行设计、制造的公制标定车在上海永久问世,统一了国内自行车零部件的名称和规格,为自行车零部件的互换和通用创造了条件。
1958年5月1日,同昌车行制造厂、亚美钢圈厂等18家中心厂以及一部分小厂共267家单位合并组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。
上海的自行车券是由上海交电批发公司统一印制,自行车券的正面盖有上海交电批发公司票证专用章,印有编号,并分为普通车和花式车。
20世纪60、70年代,自行车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占有重要位置。结婚必备的“三转一响”即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、收音机,是普通家庭生活中的“大件儿”。其中,自行车是大件之首,由于实行凭票供应,无论城乡,自行车经常脱销,“凤凰”“永久”“飞鸽”等名牌自行车更是异常紧俏,可谓一票难求。
20世纪80年代,自行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,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成为城市的独特风景,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自行车王国”。1981年5月,国务院召开全国日用机电产品工作会议,决定大力发展自行车、缝纫机、钟表、电视机等10种日用机电产品的生产。各地争相兴建自行车厂和零配件厂。1983年,全国自行车实际产量达2758万辆。1984年7月,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报告,“要求促进企业联合,扩大优质自行车生产,3年内做到名牌车敞开供应,取消票证”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,国内自行车行业以“永久”“凤凰”“飞鸽”“红旗”“金狮”等品牌为首,共有自行车制造厂60余家,自行车零部件厂数千家,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。1984年,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《自行车的王国》中提到:“目前,全世界拥有的自行车已经超过汽车的总数,突破了5亿辆。其中,一亿三千多万辆在中国,约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。仅北京市就有四百万辆,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有一辆自行车。”
20世纪90年代初,“二八大杠”不再是人们的首选,各种型号、颜色、样式的自行车开始出现,山地车、轻便车、变速车、赛车等遍地开花。1994年7月3日,国务院颁布了首部《汽车工业产业政策》,明确提出“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”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。90年代后期,摩托车等代步工具开始盛行,购买私家车的热潮也掀起。山地车等骑行风潮演变为年轻人对自行车极限运动的热衷。后来,随着城市化的发展、生活节奏的加快,自行车被汽车、地铁、公交等交通工具所逐步或部分代替,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。
进入21世纪,自行车的定位也开始转型,逐步向着运动、低碳、休闲等方向发展。近年来,出行方式愈加丰富,城市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等问题。自行车又重返人们的视野,共享单车应运而生,解决了公共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,填补着城市与人们生活的缝隙。随着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,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自行车所代表的绿色出行方式。琳琅满目的装备、各类俱乐部社团涌现,逐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和自我表达。人们开始尝试自行车式人与自然的互动,向往自行车式的生活节奏,感受清风拂面的骑行快乐。
时光荏苒,车轮用滚动的历史镜头,记录着人们的生活,自行车也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,其所负载的文化符号,折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、审美意趣、社会状态等方面的演变,也向我们叙说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。正如《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国人》所说,骑自行车的中国人依然在前进,而且在相互提示不要忘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。如果说中国文化曾在“净”与“静”的境界中探索人性,那么中国人创建的自行车文化却是在前进与辛劳中拥抱世界与未来。自行车承载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它所代表的朴实安然和奋进向前的时代意义引人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