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 分类>>

在七八十年代生产队曾用过8种经典的运输工具你见过几种?

2023-09-01 23:39:5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在七八十年代生产队曾用过8种经典的运输工具你见过几种?生产队时期“上河工”,农民用肩膀挑出了很多有名的河、渠?你还记得吗?上河工,记工分!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的故事,年轻人根本没听过

  最有名的1960年开工“红旗渠”,老辈人一定记得,1969年7月全面完成引水通水的,耗时近10个年头,“红旗渠”总干渠70.6公里,挖平山头近1200座,架设150座渡槽,挖石土方2200万立方米,工程浩大,环境艰苦。正如“红旗渠”电影歌中唱的歌词那样:(定叫山河换新装),劈开太行山,漳河穿山来,林县人民多壮志,誓把山河重新安排………。

  那时候往生产队里运庄稼的主要工具是溜子,遇上干旱年代,劳力们就得用扁担挑。当时人是主要靠来人挑肩扛。靠人力解决当时的运输问题,人多力量大,老辈人讲当时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能挑二三百斤的扁担,现在的年轻人能行不?

  木制独轮手推车现在不多见了,生产中期这可是重要工具。独轮车在生产队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胜利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当时生产队里的推车都是木工制作,用的就是山里的刺槐木。当时用来往田里运粪,推粮食、庄稼秸秆啥的。

  当时小推车随都会配备车筐,当时有大小两种,小的是用来运输土粪啥的,大的可以用力推玉米土豆等等。

  架子车在有些地方农村也叫平板车,儿时也叫地排车,6,70年代的主要运输工具。往地里拉种子化肥、收庄稼,把粮食拉到场上,把玉米秸秆拉回家堆放,交公粮,赶集买卖…都离不开架子车。好路拉一千斤不是问题,架子车的出现改变了当时的运输的格局,提高了运输效率,架子车对于当时来说结构简单,很多家庭也都能承受的起,所以很快就普及了。随着电动三轮车的普及架子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!

  生产队里的太平车,太平车也不是每个生产队都有的。它要俩三头大牲口才拉动,且转弯困难。为农耕、嫁娶出了不少力

  小时候我还坐过爷爷的牛车,而现在二十余年,物是人非,牛车主要是由双牛驾车,由三部分组成,车身、车轮和牛。我们这70年代末才淘汰木轮牛车,换成橡胶轱辘,拉牛车牛都是黄牛,牛车上挂个小油瓶差不多到一定路程就给车轮轴淋点油,不淋油车轴吱嘎吱嘎响对木车轴磨损快易损坏,80年左右基本大多数地方淘汰用胶轮马骡拉车,80年代中期拖拉机取代马骡车,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新的生产用具更新很快。

  上个世纪六、七十年代乡村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——大马车,这种马车在平路上比轿车舒服,现在很少有人能感受到了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大马车就不大能见到了!

  在北方,马车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,马车的走起来速度比较快,非常的适合比较长途的一些运输,还没有四轮拖拉机的时候,马车就是各个生产队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。

  六七十年代,自行车可是非常稀缺的而且特别的奢侈的物件,当时结婚标配“三转一响”就包含了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、收音机。当时能有四大件的家庭非富即贵。那时的自行车,比较有名的是天津的“飞鸽”牌,上海的“永久”牌和“凤凰”牌。这些都比较贵,一般我们几乎见不到,太贵而且要凭票。“金鹿”牌、“泰山”牌和“红旗”牌这些都是加重型的,可以能载重二三百斤!

  生产队时期,小伙子都是用自行车去接的新娘子。在那时代,最好就是自行车,往事回忆,七0年农村有自行车是稀奇事,我们千把人的村有自行车的就两户,还是在外地骑回来的,当交通工具用的。

  64年前 1958年7月20日,中国第一辆“东方红”54型履带式拖拉机在河南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下线。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驾驶的车辆IM体育

  “东方红”拖拉机进入中国农村。标志着农业进入了机械化时代。冬天发动那才叫过瘾,费老鼻子劲了。因为没有电动马达,手摇启动四缸发动机摇不动。只能用二冲程汽油机利用离合装置带动启动主机。响起来隆隆隆,走起来慢慢腾腾的,“东方红”54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出现,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东方红-28拖拉机,还记得当年的一元钱吗,女拖拉机手。东方红-28拖拉机是一代人的记忆!东方红28拖拉机是长春拖拉机制造厂生产的。标志着小型机械化进入农业生产作业当中。

  在我们这还有一个外号就是称它为大胶驴子;因为它的轮子特别的大。东方红拖拉机,启动非常有仪式感,先用一根绳子快速转动启动一个小的机器,再由这个小的启动机启动大的柴油发动机,每次看见它启动都想看看它得花多了时间才能启动。

  八十年代交通工具 大队支书带个铃(自行车) 公社东方红(轮胎拖拉机) 县委帆布蓬(吉普车) 地委两头平(上海轿)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