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外常识 分类>>
玩耍是儿童的权利更是的功课
玩耍是儿童的权利更是的功课对儿童友好,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,也是一座城市的远见与担当。2021年9月,国家发改委等23部委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在社会政策、公共服务、权利保障、成长空间、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儿童友好。
但是,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,城市公园针对儿童活动制定了种种“严苛”规定。公园承载了几代人童年的美好回忆,是儿童游戏成长、感知自然的重要场所。为何要剥夺孩子们在公园玩耍的权利?释放天性地玩耍,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?无奈和不满的父母,又该如何在有限的生活条件下,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快乐的玩耍童年?
2022年11月13日,广州的廖女士和孩子在天河公园的草坪上玩飞盘,却被四名保安围劝,请她和孩子们离开,原因是公园里禁止玩飞盘。
身为律师的廖女士十分气愤,当场依据《广州市公园条例》与保安交涉,并提出:“广州市其他公园并没有提出禁止在公园里玩飞盘,而保安口头的禁止和驱赶就是侵害了孩子的玩耍权利。”
廖女士从2022年4月21日开始,一直在通过法律途径为孩子们争取玩耍的权利,要求改变公园管理方式,废止不合理园规。这一年来,她陆续给包括公园管理中心在内的9个相关部门写了超过15份书面材料,总字数超过3万。廖女士说,只要公园的现状没有改变,她就会一直斗争到底。
无独有偶,2022年10月,深圳一位叫楠希的女士也投诉了罗湖区园科公园。原因就是一天下午放学后,她和几个家长带着5个7岁的小朋友在园科公园踢足球。孩子们正玩得高兴时,突然管理员过来大声呵斥:“草地上不能踢足球。”说完还收走了孩子们的足球,把他们吓得蹲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。
管理员给出的理由是:“踢足球会损坏草坪,只有6岁以下的小孩才能在草地上踢足球。”这个理由让楠希女士非常气愤,当即就打110报警。前来调解时也表示:“几个孩子在草地上玩一下足球,又不是进行比赛,没有什么问题。”
在深圳工作的张女士称,周末早上带着孩子去某公园跳绳,安保人员却走过来禁止他们跳绳。张女士很疑惑:我们跳绳,一不在行走跑步路段,二不在骑行路段,我们在停放自行车区域段跳,该区域段是空地,为什么不让跳?
工作人员对此的回复是,该公园园内的确禁止跳绳,由于道路狭窄,跳绳时挥动的绳子易误伤途经的行人和跑步的市民。曾有多名市民投诉园内跳绳安全隐患大,经综合考虑,不管是在公园园内的平台上,还是道路上,都禁止跳绳。
2021年5月,北京的连先生带孩子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玩滑板车,入园时发现,公园已经禁止任何两轮或三轮的滑板车进入。连先生家住左安门,附近的龙潭公园最近也禁止滑板车进入了。他失望地说:“都不知道该带孩子去哪里玩滑板车了。”
据了解,北京多家公园规定不准儿童滑板车进入。公园的解释是,园内人流量大,孩子玩滑板车容易失控伤人,同时也可能伤到自己,而且园内有些珍贵文物古迹,可能会被滑板车破坏。
听到园方的解释,家长们表示理解的同时,也感觉很无奈:在市区,除了公园的场地比较宽阔,其他地方不是空间太小,就是太危险,去郊区玩耍的时间成本太高,来回路上折腾不起,那么到底该带孩子去哪里玩呢?
广州的常先生带着5岁的儿子去海珠湖公园游玩时,被公园保安告知,孩子随身携带的轮滑鞋装备不能在公园使用。原因是公园人流量比较大,进行轮滑类运动容易撞到他人。
“5岁正是小孩活动量增大的阶段,公园不允许带入轮滑鞋,孩子玩得也不开心。既然公园里有专门的跑道,供大人跑步、健身,孩子也应该可以开展运动类活动。公园不能只为成年人考虑。建议园内划出一片专门区域,供孩子玩轮滑等运动。”常先生说。
据了解,广州有关公园管理法规规定,不得在市内公园放风筝;供游人休憩、游玩的公开草坪,不得开展踢球、跳舞、跑步、跳绳、踢毽子、玩手球等可能严重损坏草坪植被的活动等。
为此,记者采访了某公园管理员小邓(化名):“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城市公园开放草坪的服务和管理。主要是从游客安全的角度考虑,还考虑到草坪不耐践踏等问题。每年春季游园高峰期过后,一些公园都要对草地重新进行补植。”
“都禁止了的话,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玩的?”一直生活在广州的杨女士说,自发生疫情三年以来,他们几乎没出过广州市。市内的商场和游乐场,不仅消费高,而且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,会对孩子产生过多的感官刺激,并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,所以去公园玩耍自然成了首选。
“小孩子跑一跑,跳一跳,做做运动,踢踢球,并不会影响他人,也算不上剧烈运动,怎么会严重破坏草坪植被呢?相关法规应该柔性一点,管理不能太苛刻。主管部门可以多听听大家的意见。”杨女士呼吁。
令家长们真正担心的是,如果孩子们不能在公园里自由自在地奔跑、玩耍,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。
不久前,我国最新版心理健康蓝皮书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—2020)》正式发布。其中,关于青少年儿童心理状况的一组数据,引发关注:2020年,我国青少年的平均抑郁检出率为24.6%,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.2%,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.4%。具体来说: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10%左右,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.9%—3.3%;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0%,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.6%—8.6%;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0%,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.9%—12.5%。
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:户外运动、自由玩耍受限制。不管是时间上的限制,还是场地上的限制,这对天性贪玩的孩子们都是严重的打击。
这并非危言耸听。1966年,美国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·布朗(Stuart Brown)在休斯敦贝勒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。那年,美国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凶杀案件:25岁男子查尔斯·惠特曼(Charles Whitman)爬上了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塔楼,开枪射杀46人,最后他被击毙。
当年,布朗教授临危受命,作为精神病顾问参与了这起重大枪击案的调查。他很好奇,这名年轻的工程学学生、刚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,为何会变成嗜血的杀人狂魔?
布朗教授在调查了惠特曼的成长经历后了解到,凶手从小到大玩耍的权利被严重剥夺。玩耍的缺乏和对正常发育的压抑,导致了日后悲剧的发生。“有些杀人狂魔的前额叶皮层受损或者发育不良,从而造成他们的同情心缺乏而且没有羞耻感。这也是他们成为杀人狂魔的原因之一。”
在此后的45年里,布朗教授对类似惠特曼这样的犯罪人员进行了调研,他采访了超过6000人,深入调查和了解这类犯罪人员的童年生活。结果,布朗教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:在小时候被限制玩耍的孩子,长大以后往往在心理健康、社交能力、认知发展等方面受到影响,并且更难以适应新的环境IM体育app官方入口。布朗教授后来成为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创始人。
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特聘教授李玫瑾,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开展犯罪心理研究,她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孩子在成长时期,如果得到了充分玩耍,早年运动时间多的话,他在成年后越不容易得神经类的疾病,尤其是抑郁症,抑郁症的成因其实就是一部分神经兴奋不起来,而神经元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兴奋和抑制。所以孩子在4—12岁时要充分玩耍,建立他的运动习惯,让他的神经系统充分地调动和发挥。这样能够锻炼孩子对外界的反应力和个人的意志力。”“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,没有得到充分的玩耍、运动,那他就会错过一个神经发育期,一旦错过这个时期,后面是无法弥补的。孩子一旦不爱玩耍、不爱运动,那势必造成他大脑里的运动神经元发育受阻,未来出现抑郁症的风险就会增高。”
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玩耍是人类的天性,举个例子,孩子在0—6岁是大脑镜像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时期,这个时候,孩子们会在自由玩耍中和玩伴、家长建立一种情绪回应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情力,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非常重要的。每一位家长都不能忽视孩子的玩耍能力。”
2018年,由北京体育大学、首都儿科研究所、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撰写的国内首部儿童玩耍指导书《学龄前儿童3—6岁运动指南》发布,对孩子玩耍的时间、频率、形式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。每天要玩3小时,玩耍的形式越丰富越好,比如乐器、画画、书法……这些活动都有一个特点,就是强调手眼的协调和配合,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。
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在一次采访中说,他能够获得诺贝尔奖,和童年喜欢玩有直接关系。钱永健8岁时,父母在他们家的后院里,给他设计了一个小型实验室,里面全都是他收集的空牛奶瓶。
钱永健说:“我总是被色彩所吸引,在这些玩耍性质的实验中,我观察到了各种美丽的色彩变换,也正是这些色彩让我的工作变得更有趣。”后来,钱永健因绿色荧光蛋白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。
那么,如何让孩子充分玩耍,从而提升他的“玩商”呢?在上海生活的刘悦——一位4岁孩子的妈妈作出了示范。她的女儿笑笑刚上幼儿园小班。
有一次,幼儿园老师告诉刘悦:“笑笑妈妈,今天笑笑做了一件特别勇敢的事情。”原来,班上有一个小男孩不敢滑幼儿园的大滑梯,笑笑就拉着小男孩的手说:“我来保护你。”就这样,笑笑带着他上到了滑梯的最高层,并让他坐在前面,她在后面用腿夹住男同学的腰,然后两个小朋友一前一后滑下来了。
笑笑为什么会这么做呢?因为她在游乐场玩耍的时候,其他小朋友教过她,也这样保护过她。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,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秩序。孩子是从玩耍中判断哪些事情是危险的,他们需要在玩耍中不断试错,慢慢地建立一种安全意识,懂得哪些事情是超过自己的能力的,哪些事情是值得勇敢尝试的。
“一开始我就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‘玩商’,我认为,‘玩商’是和智商、情商同等重要的,它是一种能力,是孩子在玩耍中的参与感和收获感。我小时候在乡下的外婆家生活过一段时间,我的童年是有捕蝉、采莲、捉蜻蜓这些与大自然有关的记忆的。现在我的女儿如果不去公园和植物园,她可能都没法看到真正的荷花。”
为了弥补这种缺失,刘悦在家里的阳台设计出留给孩子玩耍的空间,这个空间分为几个区域:运动区、动植物区、涂鸦区和模拟生活区。在运动区里,刘悦摆放了适合4岁小朋友的脚踏车、迷你滑滑梯和迷你篮球架。她和丈夫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,和女儿一起做运动、玩游戏。而动植物区则种植了孩子自己挑选的草莓盆栽。
“今年春天,我带她去采摘草莓,那一次出行让她印象特别深刻。看她这么喜欢,我就问她,笑笑,你想不想尝试在家里种草莓呀?”看到女儿特别开心,刘悦就买了草莓种子,和女儿一起种在阳台上。
“也许最后不一定能长出草莓,但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,能够体会植物的生长,也能浅浅地理解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,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。涂鸦区,就是我把阳台的一面墙改造了一下,做成一大块白板,让孩子随便画,我定期把她的画拍摄下来。孩子在涂鸦区玩耍的过程中,充分释放了自己的创造力,有些创意和想法让我都感到望尘莫及。模拟生活区,其实就是孩子最喜欢玩的过家家情景区。”
40岁的广州爸爸赵文,有一对7岁的龙凤胎。以前一到周末他最喜欢带着家人孩子去露营、踏青,享受大自然。去年两个孩子上小学后,时间没有之前宽裕了,户外的玩耍时间逐渐减少,赵文经过多方考察后,在家里安装了一张小型蹦蹦床。
作为理工男的赵文,对自己的这个选择十分得意。“有一次,我带两个娃去游乐园玩,他们就一直在蹦蹦床上跳,特别开心,那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。后来我对蹦蹦床也做了一番功课,首先,在家里做任何运动都有扰民的风险,这张蹦蹦床就没什么声音,而且孩子在蹦的时候,家长就会保护他们,可以形成亲子互动。当然,家里的环境也要安全第一,所有地板都必须铺上软垫子。这种运动能够提升感觉综合能力、运动能力、协调能力等等,也能很好地弥补他们上小学之后,不能经常去户外玩耍的遗憾。”
除了蹦蹦床之外,赵文还会在客厅模拟户外环境,带着孩子搭帐篷。“有时候,我们会和孩子玩野外搭帐篷的游戏。这个时候我们会两两分组,比如妈妈和哥哥,爸爸和妹妹一组,一组搭帐篷,一组准备食材。我们全家人会选择在帐篷里面吃饭,有时候还会扮演野外的狮子、老虎或者其他的小动物。在玩耍中,我也会教给孩子一些野外生存的知识,让孩子们在家里也能发挥想象力,也能享受一种在野外玩耍的乐趣。”
采访中,赵文说,家里的两个孩子性格各有不同,他会因材施教。哥哥非常爱玩,赵文就在玩耍中设计一些挑战内容,比如当孩子提出要玩沙子、堆沙堡的时候,赵文就会鼓励他对照着一些国内外的知名建筑图片来堆,这样在玩耍的同时也完成了学习的挑战。
针对妹妹生性文静的特点,赵文就带着她跳蹦床和扮演动物。“我们家每天晚上8点到9点时是固定的亲子时间,我认为在家庭中陪伴孩子玩耍,倾听孩子讲述一天的经历,是非常重要且宝贵的。”
石兰是一位10岁孩子的妈妈,移民芬兰5年。刚到芬兰时,她很不习惯,孩子怎么每天都在玩?现在的她感受到了芬兰教育的独特魅力:“在芬兰,孩子7岁才开始上学,在7岁之前,他们不学任何数学、阅读和写作,而是在日托中心或幼儿园,玩游戏、唱歌、参加各种户外活动。”
在全球教育素质排名中,芬兰是第一位。为什么芬兰上学时间最少,假期最长,素质教育却在全球排名第一呢?因为会玩。在芬兰,孩子们都是在玩耍中学会了重要的生活知识,培养出良好的习惯。
石兰说:“原来我家孩子在国内是不太喜欢去幼儿园的,后来在芬兰最喜欢去的就是幼儿园。我当时就非常好奇,为什么会这样?后来我和孩子聊天,才发现,他们在幼儿园里除了玩就是玩。
”森林探索是石兰的孩子最喜欢的活动。芬兰很多幼儿园靠近森林,老师会带着孩子去森林里亲密接触大自然,小溪、花草、动物,都是孩子们观察的对象。有一组数据表明,在芬兰,5—6岁的孩子,80%的时间都在森林里度过,而且老师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森林里探险,比如在森林里找到不同的蘑菇、不同的蕨类植物,找到不同长度的木棍,并且按照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序。这种教学方式叫“secret learning(秘密学习)”。
在美国生活的安迪妈妈说,她会经常陪伴孩子玩积木等益智游戏,周末会带着孩子进行户外徒步,有时候是几家人一起,孩子们在户外奔跑、追逐,或者玩西部牛仔大战印第安人的游戏。孩子们就地取材,一根木棍和一堆石头就能玩城堡游戏。
“现在的孩子户外玩耍时间在变少,忙碌的大人们为了补偿孩子,会给他们买大量价格昂贵的玩具,但是这些玩具不具备独特性,也很难再让孩子们产生想象力。所以,我的建议是让孩子回归大自然,去和孩子们一起玩耍。”安迪妈妈说。
居住在日本的王娇美是一位4岁宝宝的妈妈。她经常带孩子去一个叫“羽根木游戏公园”的地方玩耍。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危险的公园,里面有钉子、锯子、锤子、篝火、泥土等在某些家长看来很危险的物品。
娇美说:“第一次带孩子来,我也是心惊肉跳,全程紧盯。志愿者会细心地教孩子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。在这里玩火也是被允许的,孩子们可以学着自己搭篝火,生炉子,烧烤等。我女儿非常喜欢这里。通过来这里玩耍,她变得越来越有创造性,也对危险事物形成了判断能力。”
日本的教育学者认为,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缺少在自由环境中玩耍的机会,规矩太多不能随心所欲,所以在羽根木游戏公园里,适当地让孩子们接触一些“危险”的玩具,反而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。
2017年发布的《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》,为6—17岁青少年儿童的活动时间提供了明确的建议,每天至少1小时的中、高强度身体活动,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、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,更多的身体活动会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。另外,每日看电子屏幕的时间限制在2小时内,鼓励儿童青少年更多动起来,更少依赖电子产品。
儿童心理学家也提出,除了保证儿童的玩耍时间外,家长要多参与、多带动孩子玩耍,因为游戏与玩耍能够让孩子与父母建立非常稳固的联结关系。在游戏中,家长无需主导整个过程,只需要配合好孩子、评估好安全状况,在必要时提供帮助。陪伴孩子玩耍是促进良好亲子关系、了解孩子的最直接方法。
最后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每日玩耍的计划表。比如每天晚饭之后,在固定的时间带孩子去户外玩滑板车、玩飞盘,或让他跟小伙伴玩游戏、踢足球等,也可以每个周末去公园、游乐园或者郊区的景点打卡。一旦制订计划,家长就要严格执行,也可以通过奖励玩耍时间鼓励孩子。
玩耍的能力是儿童心智健康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。为人父母者,要懂得释放孩子的天性,尊重孩子的玩耍权利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童年尽情玩耍,在草地上肆意地奔跑,在森林里观察一朵花、一只昆虫,在操场上和小伙伴们挥洒汗水。希望我们的孩子,都有一个健康而快乐的童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