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外常识 分类>>

1956年彭德怀逛公园看到两字生气道:这样的规矩我们国家不能有

2025-01-15 17:44:00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1956年彭德怀逛公园看到两字生气道:这样的规矩我们国家不能有“作战勇敢、廉洁奉公、严于律己、关心群众、从不考虑个人得失,一生都将群众疾苦挂在心上,呕心沥血为群众谋幸福,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…… ”这是在彭德怀追悼会上,对他的评价。

  所以,即便在他夜以继日指挥作战,身形日益消瘦的情况下,战士们因为心疼,在他的野菜里,加了一小把杂合面,也被彭德怀严厉批评。

  这就是彭德怀独特的特权观,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之后,彭德怀始终坚持这一准则,拒绝搞特权,坚持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。

  在彭德怀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防部长期间,经常都需要去机场迎接外宾。一次,彭德怀准备外出,司机开来了一辆大吉斯。

  看到这辆高级轿车,彭德怀的脸上,没有一点喜悦之情。他问秘书:“这是怎么回事?我的那辆车呢?”

  一个月之后,彭德怀找到司机询问自己的那辆车,为什么还没有送回来。司机说道:“车子有几个零件暂时配不上,还需要等几天才能送回来。”

  现在用的这辆大吉斯,是之前中南海交通科拨给彭德怀的。这辆车送到中南海的永福堂旁边时IM体育官方网站,彭德怀的秘书与司机非常高兴。

  看着这辆外观神气的新车,他们发出赞叹:“这车子恐怕是最高级的轿车了吧。以后彭老总坐上这辆车,保准畅行无阻。”

  说着,他们开始畅想,以后坐上大吉斯出行的情景。但是,当他们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彭德怀后,彭德怀却态度坚决的表示:“我早就说过了,不换车!”

  彭德怀不高兴地对秘书说道:“小景,你知道这车子是用什么换来的吗?是用肉、水果换来的呀,都是人民的血汗钱。我们国家才刚解放,工业不发达,农业也很落后,人民的生活不好过。我有车坐就不错了,换什么车呀……”

  当时,彭德怀已经准备提前去往机场了。但刚要出发,彭德怀就收到了一份很长的电报。因为看电报耽误了一些时间,彭德怀一上车就催促司机快点开。

  当彭德怀赶到机场的时候,飞机已经降落了,彭德怀急得满头大汗。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,秘书与司机这才商量,给彭德怀悄悄换车。

  因为这件事情,彭德怀对秘书发了一通火,并要求秘书,在他下次外出前,必须将那辆旧吉姆车开回来。

  重新坐上旧车后,彭德怀非常高兴,他对秘书说道:“我们是为人民办事的,决不能只为自己打算。只考虑自己是会脱离群众的,这样人家会骂娘的。现在很多人上下班不是坐公共汽车,就是骑自行车,我们的待遇已经比群众好很多了,可不能再搞特殊了呀……”

 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,彭德怀虽然战功赫赫,但无论是在生活待遇还是物质享受上,他始终以一个普通士兵、普通公民的标准,严格要求自己,扎根于群众之中,与群众同呼吸,共命运。他也真正诠释了,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含义。

  一次,彭德怀又冒出了视察的想法。出发前,他专门叮嘱工作人员:这次不动用公车,就坐普通的汽车去。因为,这样能直接与百姓交流,听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
  但是,当彭德怀来到车站后,看到的却是公车。他有些生气地质问相关工作人员:“叫你买普通车票,你为什么又搞这个?你们不爱接近百姓,就不怕脱离群众吗?”

  1956年夏天的一个上午,彭德怀的秘书景希珍动员彭德怀:“北海公园非常不错,有很多游人,还能划船。我们也去看看吧。”

  听到景希珍这样说,终日忙于工作的彭德怀也动心了,想要出去走走,顺便还能与百姓交流交流。于是,彭德怀答应与景希珍一起游公园。

  景希珍非常高兴,赶紧去做准备工作。按照警卫部门的规定,彭德怀出行前,景希珍需要将具体时间与地点,上报有关部门。于是,景希珍打电话告诉有关部门,彭德怀将在下午几点到北海公园。

  但是,刚走到公园门口,彭德怀就发现不对劲。因为这里根本就不像景希珍所说的那样,游人很多。相反,公园里静悄悄的,似乎根本没人。

  看到彭德怀来了,早就等候在那里的几名干部,以及公安人员,立即热情迎上去,以示欢迎。彭德怀突然停下脚步,扭头问身边的景希珍: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

  景希珍也没想到,因为他给警卫部门的一个电话,公园里的人都“消失”了。他辩解道:“上面不是写着休息吗”。

  彭德怀非常生气地说道:“既然休息,为什么我们能进来?”说完,彭德怀看了身边的干部与公安人员一眼,继续说道:“你们是在让我脱离群众!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?”

  彭德怀的反应,让公安人员觉得有些措不及防,他们赶紧回应道:“我们是奉了上级指示,闭园接待的。”

  听到他们这样说,彭德怀越发生气、失望:“你们为什么要这样?我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?我们能来公园,其他人就不能来公园?这样的规矩,在我们国家绝对不能有!”

  说完,彭德怀拂袖而去。回家路上,彭德怀生气的对景希珍说道:“我以后再也不逛公园了,免得被百姓在背后骂我的娘!”

  因此,彭德怀对人民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,他总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。就连他的名字,也与人民有关。

  彭德怀原名叫彭得华,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。儿时的他,衣着破烂不堪,经常食不果腹,兄弟几个甚至连鞋子都没有。

  父母相继离世后,年仅8岁的彭德怀,无奈扛起了生活的重担。他上山砍过柴,下矿挖过煤。在残酷的剥削下,尽管彭德怀累酸了筋骨,压弯了腰背,依旧没有让生活好过一些。

  因此,彭德怀心中充满了对贫苦大众的同情,并产生了挽救他们的想法。参加后,彭德怀将名字从“彭得华”改为“彭德怀”。

  这里的“怀”,代表的是怀念贫苦大众的意思,“德”代表的是为贫苦大众奋斗,为国家富强奋斗的意思。这个名字,也是他对自己的勉励。

  因此,成功后,彭德怀依旧心系大众,他所做的每一件事,都是为了让中国百姓的日子,过得更好一些。为了这个目标,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

  战争期间,他对士兵亲如兄弟,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期,他也会将自己仅有的食物,分给部下一半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告诉大家,什么叫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。

  抗美援朝期间,前线士兵补给困难,战士们的基本温饱,都成了问题。危急时刻,彭德怀火速回国反应问题。

  当时,新中国刚刚成立,国内也有很多困难。在彭德怀与大家一起讨论,如何解决前线问题时,一些人不断强调现有的困难,称问题一时无法解决。

  一想到前线士兵的苦,彭德怀立即火冒三丈,在居仁堂拍桌子怒吼。最终,因为彭德怀的争取,以及周总理的努力,全国人民上下一心,帮助前线士兵缓解了困境。

  彭德怀对百姓的牵挂,无论什么时候,都没有半分减少。晚年居住在吴家花园时,彭德怀与村里的农民,相处的像是亲兄弟一般。

  刚从地里干完活回来的农民,浑身沾满泥土。来到彭德怀家后,他们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然,随意的与彭德怀闲聊。期间,他们不时地将烟袋锅在鞋底磕一磕,但彭德怀却毫不在意。

  看到百姓遇到困难,彭德怀会立即伸出援手,虽然帮了大家很多,但他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,时常感慨:“该为人民做的事情太多了……”

  一次,彭德怀看到村里百姓经常挑水喝的那口井,飘着碎叶草沫,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,大家都直接喝这里的水。

  彭德怀觉得,这样下去对大家的健康不好。便亲自告诉村民:“这里的井水不卫生,你们去我院子里的机井挑水喝吧!”

  原来,由于挑水的人太多,水龙头太细,大家需要排队等很长时间,才能挑到水。彭德怀一拍脑门,自责的说道:“这事得怪我,没有彻底为大家解决问题。”

  很快,彭德怀接了一根又粗又长的水管,直通街上。这样一来,全村的人都能喝到清甜、卫生的自来水了。

  有一年夏天,连下了几天的暴雨,村里村外全是水。彭德怀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,实在是不放心周围的村民。

  于是,彭德怀卷起裤腿,一深一浅的在水里走着,挨家挨户的前去看望。当他来到卢兴家里时,发现他们家的房子,早已漏的像一把破筛子一样,到处都是水。

  听到彭德怀这样说,卢兴感动的泪流满面。他说:“彭老总,有您这句话,我就已经很高兴了!您不嫌弃我们一家破破烂烂,还邀请我们住到您家里,实在是太感谢了。但是,我们一家八口人,实在不能麻烦您啊!”

  彭德怀依旧坚持让卢兴带着家人跟他走:“这样的天气,三两日是不会停雨的,你能受得了,老人和小孩不行呀……”

  但无论彭德怀怎么劝说,卢兴依旧不愿打扰他,坚持在自己家里。无奈之下,彭德怀只能让人给卢兴送来几个席子挡雨。

  回去之后,彭德怀依旧放心不下卢兴一家。第二天下午,他又冒雨来到卢兴家里看望。卢兴看到彭德怀后,赶紧迎上前去,感激地说道:“彭老总,您就别操心我们家了……”

  除此以外,附近的村民,如果谁家有老人去世,彭德怀都会亲自前去吊唁,有孩子去上学,彭德怀还会送他们书包。

  看到村里的村民家没电,彭德怀还自掏腰包,花费五六百块钱,给村里买了电线、电线杆以及电表,为村民们装上了电灯。

  彭德怀所做的一切,村民们都看在眼里。他们无以回报,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按响彭德怀家的门铃,在门口放上自己钓的鲜鱼,或者食用油等东西,然后悄悄离开。

  因为他的平易近人,村里的村民,亲切的称他为“彭总”,孩子们亲热的叫他“彭爷爷”。这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,吴家花园附近的村民,每次提及彭德怀,依旧感激不已。

  彭德怀不仅严格要求自己,对家人也是如此。他时常教育后辈,不能只向人民索取,而应该多为党,多为人民做一些事情。

  彭德怀有个侄子叫彭启超,是彭荣华烈士的儿子。一次,工作人员看到彭荣华穿的裤子实在是太破了,都漏出了肉,便给他发了一套新军装。

  彭荣华才穿了一天,就被彭德怀看到。他从屋里找出一块旧布,让侄子把破衣服拿出来,当着他的面开始缝补。

  补完之后,彭德怀问彭启超:“你会补衣服吗?”彭启超没有明白彭德怀的真正用意,他说:“不会,以后学着补吧。”

  彭启超有些不解,他疑惑的看着彭德怀,不就是一身衣服嘛。彭德怀耐心解释道:“现在搞经济封锁,棉花供应不足。很多老百姓的布匹都非常紧张,咱们应该多为老百姓想一想……”

  这样的思想,彭德怀经常向彭超等人灌输。他时常对孩子们说:“做人就应该像核桃树一样,不能只向人民索取。应该心地正直,多为百姓与国家做些事情……”

  彭德怀总是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要想到人民的利益、人民的生活。如果我们不为人民做事情,人民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?”

  1974年,彭德怀病重。临终前,他对病床前的侄女说道:“小鬼们,我快不行了,我现在只有这个病身子。死后让医务人员解剖,如果能对研究治疗绝症有一些帮助,也算我对党和人民作出的最后贡献了……”

  缓了缓后,彭德怀继续说道:“我不能再继续为国家工作了。多活一天都嫌多。你们还年轻,一定要好好努力,为人民添砖加瓦……我死以后,不要告诉别人,不要打扰大家。把我的骨灰送回家乡埋掉,在上面种一棵苹果树,就算是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了……”

  1974年11月29日,彭德怀去世。1978年,中央为彭德怀举行追悼会,他的骨灰,被安放在八宝山公墓殡仪馆第一室,周围有昔日老战友们的陪伴。

  后来,家人为了实现彭德怀的遗愿,请求中央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湖南。中央批示:同意。彭德怀将军如愿魂归故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搜索